健康知识|胃寒胃热如何正确区别


当胃不舒服时如何区分胃寒和胃热? 中医看胃痛, 和西医不同, 中医将胃部不适分为胃寒、胃热 。

正常来说, 胃部会分泌黏液保护胃壁;分泌消化液及胃酸来帮助消化 。 胃寒者正是因为消化液及胃酸过少, 以致胃口呆滞、食欲不振、整天感到腹胀口淡、有时甚至作闷想吐 。 从中医角度解释, 胃寒是因不够气所致, 气不足指胃功能低下、胃部肌肉弹性不够, 影响蠕动及分泌液的供应 。

至于「胃热」, 粗略可分两种 。 一种是胃炎, 同样会感到胃胀、没食欲, 唯一与胃寒不同的地方是胃热者会感到口苦, 兼有口臭 。 另一种胃热的情况则完全不同, 患者胃口大开, 好像永远吃不饱, 原因是他们阳火过盛伤津, 胃部过度活跃, 蠕动加快, 所以食欲增加 。 早期糖尿病患者正是有此情形, 阴液不足, 吃得多, 拉得多, 睡得多 。 假如你有类似情况, 必须及早检查 。
胃寒的症状表现为:常因天气变冷、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, 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, 得温症状减轻 。
怎样区别你是胃寒还是胃热? 最简单的辨别方法:胃寒喜热饮热食遇冷则胃脘不适得温则减 。 反之则为胃热, 不过胃寒胃热也各分几种, 应辩证治疗 。 胃寒一般用香砂养胃丸, 为热一般用六一散等
胃寒和胃热应该怎样区分?哪一个容易治疗呢? 胃寒证多由外来寒邪直接侵犯胃腑, 或过食生冷, 寒邪停聚胃腑而发病 。 胃热(火)证多因吃了太多辛辣煎炸油腻的食物而成, 或因心情抑郁, 郁而化火等导致胃热证 。 在中医看来, 脾胃病既 有虚证、实证, 还有虚实夹杂之证, 其中胃热、胃寒、胃湿、胃虚等广为普通市民熟知, 所以自行用药的现象较为普遍 。 此外, 广东人特别讲究的凉茶和煲汤, 常常 用于胃热、胃寒、胃湿、胃虚等进行药食疗法 。 在此, 专家指出, 很多胃药都能迅速起效而缓解症状, 但如果胃病患者因此而掉以轻心, 常自行服药而不及时就医, 往往容易掩盖真实的病因, 延误病情, 而致严重后果 。 故专家建议, 要在医生诊治的前提下开展药食疗法 。 胃寒证 胃寒证多由外来寒邪直接侵犯胃腑, 或过食生冷, 寒邪停聚胃腑而发病 。 胃寒证又分胃寒实证和胃寒虚证 。 胃寒实证:大多突然起病, 腹部受寒或过量进食生果、冷饮导致, 表现出胃部突然冷痛, 疼痛剧烈, 口淡不渴, 甚至有头痛, 骨节肌肉酸痛, 舌质淡, 苔白厚 。 病情轻的, 用热水袋外敷, 或喝热水、生姜水, 或服用加味藿香正气丸即可 。 若病情较重, 则需要用干姜、高良姜、胡椒、花椒、桂枝等以温阳散寒 。 胃寒虚证:则常常病情较长, 口泛清水或酸水, 四肢不温, 口淡不渴, 小便清, 大便烂, 腹部稍受凉或饮食稍不注意就会发病, 舌淡, 苔白 。 表现为胃痛, 轻则绵绵不已, 重则剧痛, 遇寒加剧, 如果用热水敷, 则“得温痛减” 。 胃虚寒证应在用健脾胃药物的基础上加一些温阳的药, 如干姜、花椒、胡椒、桂枝等 。 胃热证 胃热(火)证又分胃实热证或虚热证, 多因吃了太多辛辣煎炸油腻的食物而成, 或因心情抑郁, 郁而化火等导致胃热证 。 胃实热证:大多表现为胃部疼痛或有灼热感, 伴有口臭或牙龈肿痛, 口舌生疮, 大便干结, 心烦失眠, 舌红苔黄, 脉滑数 。 这种情况可以用金银花、石膏、芦根、虎杖、丹皮、栀子、大黄等泻火清热解毒的药物, 也可配合牛黄解毒片、三黄片等中成药应急治疗 。 煲汤时可加用崩大碗、蛇舌草、蒲公英、火炭母等辅助治疗 。 胃虚火证:表现为胃部不适, 口干口苦, 口腔溃疡, 劳累后或熬夜后加重, 口臭, 大便干, 口干不想喝水, 舌淡胖大稍嫩红, 脉细数等 。 虚火时, 要养阴清热或益气清热, 用生地、石膏、麦冬、太子参、沙参等药物, 煲汤时可用生地、麦冬、沙参、五爪龙等 。 中医在治脾胃病上, 多采取“寒则温之, 热则凉之”方法 。 对于寒热错杂证, 需要寒热并用, 如半夏泻心汤、乌梅丸等 。 对于虚实夹杂证, 又需要攻补同 用 。 需要注意的是, 治脾亦不宜不温大热 。 若热之太过, 势必损伤脾阴;治胃亦不宜大凉大寒, 如寒之太过, 势必损及胃阳, 应做到寒温相适, 方为高明 。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, 胃药不可乱吃 。 像吗丁啉这种推动胃肠蠕动的胃动力药, 胃胀时用效果好, 但如果有胃痛、胃胀又伴有腹泻时, 胃肠痉挛或蠕动速度加快, 用吗丁啉反而对病情不利 。 还有的人一胃痛就吃止痛药片, 据了解, 止痛片大都是解热镇痛药, 对于炎症性疼痛、牙痛、关节痛等有一定效果, 但对于因胃病而引起的疼痛, 这些止痛药不但没有止痛作用, 还会因为刺激胃黏膜, 容易引起胃黏膜糜烂或出血而加重病情 。 在饮食上, 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饮食, 即所谓“辨证施食” 。 若脾胃虚寒的人, 宜多食性味辛热的葱、姜、韭、蒜、胡椒等;若胃热的人, 宜食梨、藕、甘蔗、茅根、马蹄、蜂蜜等甘寒生津之品 。

推荐阅读